点击香江/“一签多行”恢复实施,中央挺港持续加力\屠海鸣

无敌椰子 旅游资讯 2024-11-30 441 0
这些天,香港喜事连连!前天,香港国际机场“三跑”启用,香港与内地及世界的“硬联通”又添新航道;昨天,又有两件喜事叠加:  第一件事是:昨天,有85家企业与特区政府签署《支持及参与北部都会区发展意向书》。35家企业签署参与北部都会区开发项目协议32份,金额超千亿港元,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和民生服务、创新科技、银企合作等领域。  第二件事是:昨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将在广东省深圳市实施赴香港旅游“一签多行”政策,在珠海市实施赴澳门旅游“一周一行”政策,并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实施赴澳门旅游“一签多行”政策。  “一签多行”涉及深圳市户籍居民和持有居住证的非户籍居民,人数超过1000万,相比于香港的750万人口,这个群体十分庞大,将给香港带来可观的消费,特别是旅游、零售、餐饮、酒店、运输等行业将直接受益。  消息传来,全港振奋。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第一时间表示:“中央政府将于12月1日起恢复深圳市户籍居民赴香港‘一签多行’个人游签注,并实施新安排,把‘一签多行’个人游签注扩展至持居住证的深圳市非户籍居民。衷心感谢中央一直关爱和支持香港,重视和考虑特区政府提出的建议,在这么短时间内落实措施,带给特区好消息”。行政长官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当前消费市场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中央再次给香港送上一个“大礼包”,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关心关爱,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全力支持,再次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  提振信心,发展经济,中央很给力,香港须努力!  再显“香港有求,中央必应”定律  “一签多行”曾于2009年起在港实行,后来,特区政府提议以“一周一行”签注替代“一签多行”,并在2015年正式实施,收紧了深圳居民来港的“闸门”。  2019年爆发修例风波后,再加上其后的三年疫情,内地游客来港人数断崖式下滑。疫情过后,曾有人乐观地预测香港与内地通关后,内地游客会蜂拥而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内地游客来港至今尚未恢复到2018年的水平;另一方面,香港居民北上深圳消费成为潮流。  面对本地消费不振的局面,李家超带领特区政府管治团队推出了许多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与此同时,行政长官向中央提出3大建议,包括扩大“个人游”城市、放宽内地客免税额及恢复“一签多行”。中央非常重视李家超的建议,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去年4月及今年2月,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两次来港调研,“支持香港提振经济”是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夏宝龙与工商界人士深入交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此后,中央批准将内地“个人游”城市从49个增至59个,所有的省会城市都纳入其中;不久,中央批准内地游客来港购物免税额从5000元增至15000元。这一次,恢复“一签多行”的政策落地,至此,李家超提出的三条建议,中央不仅“照单全收”,而且“一签多行”的人员还有扩展,完全超出预期。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香港有求,中央必应”已经成为一个定律。当年,香港请求以“一周一行”签注替代“一签多行”,中央予以回应;现在,香港请求恢复“一签多行”,中央亦积极回应。这说明,在“一国两制”制度下,中央充分尊重香港的意愿,处处为香港着想;只要对香港发展有利的事情,中央就坚决支持、不遗余力、竭尽所能。  接好“大礼包”须提升服务  中央给香港送来一个“大礼包”,并不意味着香港就可以“躺赢”。对于香港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个“大礼包”接住、接好。  首先,业界应提供新服务。过往实行“一签多行”时,由于内地和香港消费环境差距较大,“血拼”购物、“水客”带货成为常见现象。现在,内地消费环境改变很大,深港两地差距明显缩小,恢复“一签多行”后,深圳人来港消费或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文艺青年来港就为观看一场电影、一个展览、一个演出;美食客来港就为吃一顿大餐;生意人来港就为与某个客户吃个早茶,家庭主妇来港就为逛逛街……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就像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一样。人口流动特征变了,消费习惯当然也会随之改变。业界应观察这些新变化,思考谋划如何满足新需求、提供新服务。  其次,政府应推动公共服务升级。据悉,为确保新安排顺利实施,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前天(28日)已经主持跨部门会议,统筹政府部门作好准备,互相配合,确保口岸、旅游设施及公共交通网络等运作畅顺,让来港旅客有良好体验。由此可见,特区政府反应迅速,值得点赞。从长远来看,香港公共服务升级的空间很大,应按照“750万+1000万”的人口规模来规划公共服务。“750万”是香港居民,需要提供教育、医疗、养老等一整套社会服务;“1000万”是可以随时来港的深圳人,需要在规划建设公共交通设施、公园绿地、康乐设施考虑到这个庞大数字,确保能够承载极限人流。  以“湾区视野”重构发展理念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曾提出“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理念,在香港引起强烈反响。夏主任所言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从硬件上看,香港整个城市都是景点;从软件上看,人人都是形象大使。这是洞察香港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后提出的全新理念。  夏主任“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理念启示我们,面对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必须有新视野、新思维、新办法;“一签多行”启示我们,应以“湾区视野”重构发展理念。  一方面,要看到“一签多行”恢复后,深圳人来港更加便捷了;另一方面,还要看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日趋成熟,香港人到澳门和大湾区广东9市也日益便捷。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整个大湾区如同一个城市,无论是特区政府制定规划,还是各个行业谋划发展,不能只盯着香港,应站在整个大湾区的高度看待发展。  以“湾区视野”重构发展理念,可以引发诸多思考。比如,三地如何相互借力、整合资源,如何对三地的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各自打造独具特色的消费场景,三地如何联合出击、共同开拓海外市场,等等。  以“湾区视野”重构发展理念,香港需要增强主动性。中央惠港政策会源源不断,但香港不能坐等中央政策,应该与粤澳一起“摸着石头过河”,在一些领域探索出新路径、新模式、新成果,报请中央进行覆製推广。  “一签多行”恢复实施,将给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这不仅体现在促进消费上,还应体现在增添信心、推进创新、转变观念、拓展视野等诸多方面。中央很给力,香港再努力,香港由治及兴必能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