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闻文汇传媒集团北京新闻中心前线报道组化身“信使”,牵线搭桥,让具有强烈现代感的国家级非遗作品蓝风筝“飞”到特首李家超手中。李家超在百忙之中亦回函港闻文汇传媒集团北京新闻中心前线报道组。他在信中问好大文集团全体员工,并表示,“感谢香港港闻文汇传媒集团北京新闻中心前线报道组的来信、转赠的‘蓝丹蝶’风筝画谱和所作的相关报道。期望您们继续弘扬爱国爱港之心,说好香港故事,与特区政府共同建设美好香港。祝愿贵集团全体员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哈亦琦赠送给李家超的“蓝丹蝶”风筝画谱
九月京城盛事不断,北京新闻中心的前线报道团队亲历并深度报道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文化论坛、京港洽谈会等一系列重要活动。报道组成员李畅是团队中最年轻的女记者,她亲历了 “蓝丹蝶”风筝画谱的转交过程,并于10月金秋时节亲自将特首的回信送到哈亦琦手中。“实在是太感动了!在收到回信的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价值与骄傲。”李畅表示。“特首的回函让我更加坚定要继续发挥桥梁作用,让京港情谊更加深厚,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李家超亲笔签名回信勉励非遗 邀“风筝哈”传承人访港
9月底,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近三百人赴京出席第27届京港洽谈会。洽谈会期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制作技艺“风筝哈”第四代传承人哈亦琦修书一封,希望将他亲手绘制的非遗作品“蓝丹蝶”风筝画谱赠予特首,象征“由治及兴”的香港政通人和,表达对香港的美好祝愿。最终,这份弥足珍贵的心意由与会的港闻文汇传媒集团北京新闻中心记者代为转交特首办。国庆节长假刚过,哈亦琦收到李家超亲笔签名的回信。回信中,李家超赞扬他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懈努力,欢迎哈亦琦先生再来香港,和更多人分享“风筝哈”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李家超签名回复给哈亦琦的信件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风筝制作技艺“风筝哈”作为非遗文化代表在现场展示,受到盛赞。年逾七旬的哈亦琦接受采访时,回忆近四十年来“风筝哈”与香港的渊源。1986年,他受邀前往香港举办“哈氏风筝展览”,轰动一时,社会各界赞誉如潮。“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莫大鼓舞,更使风筝制作传统技艺以国际大都市香港为窗口,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
9月底,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近三百人赴京出席第27届京港洽谈会。为表达自己对香港由治及兴、政通人和的赞叹,哈亦琦创作了一幅独一无二的“蓝丹蝶”风筝画谱,希望在京港洽谈会期间赠予特首,表达美好祝愿。遗憾的是,洽谈会未设非遗展示区,哈亦琦特地将“蓝丹蝶”托付给大文记者,希望代为转交。在大会现场,大文记者将这份弥足珍贵的心意转交予特首办特别助理黄芷渊代为接收。
国庆节长假刚过,哈亦琦收到了由李家超亲笔签名的回信。李家超在回信中表示,“感谢您的‘蓝丹蝶’风筝画谱。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您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懈努力,青瓷蓝风筝更表达了对香港的美好祝愿和深厚情谊。欢迎您再来香港,和更多人分享风筝哈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祝您身体健康,平安快乐!”
大文记者李畅(右一)化身“信使”,与哈亦琦(左一)展信
“得此鼓励 我更坚定非遗传承”
收到特首回信后,哈亦琦告诉记者:“我很感动!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和百年风筝哈的勉励,更是对所有非遗传承人的勉励与赞誉。实在没想到特首如此暖心,得此鼓励,我将更加坚定非遗创作传承。”哈亦琦透露,团队正蓄势待发,将传统技法融合现代工艺,希望有机会携风筝作品重返香港,与特首及全体香港市民共赏风筝翱翔之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记者手记:搭建非遗桥梁 放飞联结京港的“蓝丹蝶”
在金秋送爽的九月,作为北京新闻中心前线报道组中最年轻的女记者,我有幸亲历并报道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及京港洽谈会等一系列重要活动。其中,最令我心潮澎湃、成就感爆棚的,就是收到了特首亲笔签名的回信!
特首勉大文“信使”,弘扬爱国爱港之心
回顾这段经历,记忆首先定格在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非遗展示区,在那里我初次遇见了哈亦琦老先生,年逾七旬的他,对非遗传承之执着,数十年如一日,其情其志,令人动容。起初,我们只是希望能够帮助哈亦琦将他那幅蕴含京港情谊的非遗“蓝丹蝶”风筝画谱转交给特首,以圆他的心愿。当这一使命在京港洽谈会上得以圆满达成,我们的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以为这便是故事的圆满结局。
然而,故事居然并未就此结束。十分惊喜的是,我竟然也收到了特首亲笔签名的回信。在信中,特首不仅对我们北京新闻中心前线报道组给予了高度评价,赞扬我们关注非遗、关心非遗传承,还勉励我们要继续弘扬爱国爱港精神,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的香港。
读完信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惊喜与感动。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不仅仅是事件的记录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情感的沟通者。我们的每一篇报道、每一次采访,都可能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未来,我要继续发挥好桥梁的作用,不仅要传递京港两地的最新动态,更要深入挖掘两地之间的文化共鸣和情感纽带。我要用我的镜头和笔触,记录下那些动人的瞬间、那些温暖的故事,让京港两地的情谊更加深厚、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百年传承 哈氏风筝享誉国际
说起哈氏风筝,人们总会提到一句话,“进北京,逛厂甸儿,玻璃琉璃大沙燕儿”,形容的是哈国梁(1828-1903)最早在北京琉璃厂开办的哈记风筝店风筝哈。源自北京著名的风筝制作世家哈氏家族,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末年,已逾一百七十年。据史料《琉璃厂小志》记载,哈制风筝曾在琉璃厂地区享有盛誉,成为近数十年间最为著名的风筝品牌。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第二代传承哈长英(1867—1946)制作的蜻蜓、蝴蝶、凤凰、仙鹤4个造型的风筝获得了博览会银奖,“风筝哈”就此名扬国际。2007年,北京哈氏风筝制作技艺被列为北京市级非遗,2008年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氏风筝的制作技艺讲究“扎、糊、绘、放”四艺,涵盖硬翅、软翅、硬拍子、软拍子、串类、伞翼类和立体类七大类别,博采众长,在骨架结构与绘画艺术上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独具风格。第四代传人哈亦琦,10岁随父学习风筝技艺,全面掌握了哈氏风筝的“扎”、“糊”、“绘”、“放”技艺。他曾有大量作品在国际风筝比赛中获奖,并被国内外国家博物馆、国家元首收藏。2012年哈亦琦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56年,缅甸领导人吴努来华访问时,中国领导人送给他两件礼物:哈氏风筝一花一素两只蜻蜓。当时外交部的同志要买第三代传承人哈魁明(1916---1993)的风筝,哈魁明听说这两只风筝当国礼用,坚决不收钱。外交部的人便回送了他一支“派克”金笔作为纪念。
香港大文集团前线报道组牵线搭桥将“蓝丹蝶”风筝画谱转交给香港特首办特别助理黄芷渊(右一)代为接收
1983年,第四代传承人哈亦琦代表文化部参加美国旧金山中国风筝展,并主持“中国风筝周”,当时面对六级大风的极端天气,他凭借精湛技艺扎制的近3米瘦沙燕风筝稳稳起飞,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风筝哈的非凡魅力,并荣获特别嘉奖。此后,无论是1998年荷兰海牙的国际风筝会,还是2001年的莫斯科文化交流活动,风筝哈均在不同年代、不同场合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1986年5月哈魁明与哈亦琦所著的《中国哈氏风筝》一书在香港出版。当年,哈亦琦带着哈氏风筝访问香港,刮起了哈氏风筝旋风,短短10天内,相关活动的报道文章多达60余篇,覆盖了香港各大媒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